8月1日至8月8日,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“材韵启航·微光成炬”实践团在鲁南革命老区——枣庄市开展以“弘扬抗战精神”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。这群大学生通过“讲、做、访、唱”等多元形式,让抗战精神在孩童心田播撒,在母亲心间扎根。
“1945-2025”,金灿灿的数字在灯光下闪耀,巍峨的长城蜿蜒在数字上方,橄榄枝环绕着闪耀的“80”光辉,当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在投影屏上缓缓展开时,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数了起来:“1、2、3......整整80年!”
在君兰社区,实践团成员宗彦孜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引入主题。启发大家思考:80年后的今天,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场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?深入浅出的讲解配合精心制作的PPT,将抗战精神的时代背景、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娓娓道来。
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,实践团还录制了抗战英雄系列微视频,以学生视角讲述红色故事: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绝笔信字字泣血,吉鸿昌“恨不抗日死”的怒吼振聋发聩,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的棉絮和树皮让在场许多母亲红了眼眶。“这些英雄,应该被永远记住。”居民张大姐搂着女儿轻声说。
“英雄守护了我们的家国,我们更要守好国旗”。手工课上,实践团成员陶烨辉一边拿着手中的模型讲解,一边指导小朋友们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金星端端正正地贴在红旗上。美术课上,小朋友们借助模版,一幅幅充满童真的抗战主题画作渐渐成形:有的画下共产党保卫家国的身影,有的画下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,有的画下中国地图......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着心中的红色记忆。
图为实践团在给孩子们开展有关抗战精神的宣讲 钱翰文供图
剪纸工作坊里,红纸铺了满桌,“生在中国,我感觉特别骄傲,特别自豪,特别幸福”,55岁的刘阿姨仔细端详,举起自己剪的红五星欣慰地说道。实践团还特别面向妇女开展专场红色活动,通过“妈妈课堂”这一独特载体,实现“教育一个母亲,影响一个家庭,带动一个社会”的涟漪效应。
图为社区阿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阿苏如供图
泛黄的军事地图、简陋的煤油灯、磨损严重的皮带......参观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、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、抱犊崮抗日纪念园之后之后,同学们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坚韧意志。团队成员洪宇飞在笔记本上写道:“真正的英雄主义,是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的勇气。
图为实践团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钱翰文供图
烈日炎炎,同学们互相搀扶,重走“抗战小道”,汗水浸透了学院的文化衫,大家依旧热情未减:“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新中国,没有共产党......”,在王家湾村的小山坡上,同学们不自觉地唱起红歌,村里的老人用手打着节拍,山上的国旗随着歌声高高飘扬。
离别座谈会上,山城街道团委书记梁萍激动地说:“大学生们没有简单说教,而是通过一场场互动、一件件手工艺品、一个个红色故事,让抗战精神变得可触可感。这种‘润物细无声’的方式,才能真正走进基层群众心里。”
从社区宣讲到手工课堂,从遗址寻访到红歌传唱,实践团就像其名称“微光成炬”寓意的那样,用点点星火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红色记忆,激励新时代追梦人,赓续红色血脉,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续写新的荣光。(通讯员:崔晓情)